《老子·第六十八章》原文及翻译|注释|赏析

编辑:文言文之家 时间:2020-01-05 11:02:32

【 原文】

善为士者,不武;善战者,不怒;善胜敌者,不与;善用人者,为之下

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

〔注释〕 ①士:将帅。王弼注:“士,卒之帅也。”不武:指不以武力相尚、不轻易动武。 ②怒: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怒,健也。”这里指愤怒的意思。不怒:不被激怒。 ③与:对斗、相接。高亨说:“与犹斗也。古谓对斗为与”(《老子正诂》)。 ④为之下:居人下。 ⑤配天:符合天道。极:标准、准则。

〔赏析〕 本章为老子的军事战争观,老子阐述了某些战略战术的原则,强烈的“不争”观念充盈其中。老子在本章中所谓的“不武”、“不怒”、“不与”,即不可逞武、不被激怒、避免正面敌对行为并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,均为“不争”之德的具体表现,也与老子一贯的非战反侵伐的观念相一致,是要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。老子认为这些是从来就有的行为准则。

具体来说,所谓“不武”,即不以武力相尚,不炫耀武力,也即《三十章》所说的“不以兵强天下”;即使“动武”也是“不得已而用之”(《三十一章》),防侵伐而为之。

即便“用之”,也以“恬淡为上”(《三十一章》);表现在这里就是“善战者,不怒”,即善战者不轻易发怒或被激怒。怒而出师,愠而交战,即便不含有侵伐暴戾的成分,也为兵家所忌。这就是《孙子兵法》说的:“主不可以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。”(《火攻》)怒而兴师,愠而交战必致失利。

然而就这点而言,寻常人却难以做到。日常所见,就是从事于微末游戏的弈棋,也都有为一子一着而恃气相争、忿然相斗,更何况率军与敌相见于战场了。由此也可将“善战者,不怒”推至其他领域,那就是为人处事不可感情用事、动气害事。

同样也可由“善战者,不怒”联想到善战者必内冷静外羸弱。因为这与“善战者,不怒”相吻合。

老子军事战争观不局限于此,在他看来,“善为士者,不武;善战者,不怒”不如“善胜敌者,不与”。这“善胜敌者,不与”是指不交战而胜敌。这犹如孙子所说:“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(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)这用现代语言来说,能用其他手段解决的决不用军事武力去解决,战争乃不得已而为之。

战争无非是为了争夺些什么。只要有东西可争好夺,这战争就得持续下去。为了弭兵息战,老子提倡“不争”,也就成为必然的了,也算是“崇本息末”。于是在本章最后老子说道:“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也。”

【作者简介】

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一字伯阳,或曰谥伯阳,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)人,春秋末期人,生卒年不详,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。中国古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。

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,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,与庄子并称老庄。在道教中,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,称“太上老君”。在唐朝,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。

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,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。在政治上,老子主张无为而治、不言之教。在权术上,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。在修身方面,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,讲究虚心实腹、不与人争的修持。老子传世作品《道德经》(又称《老子》),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。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