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·第六十六章》原文及翻译|注释|赏析

编辑:文言文之家 时间:2020-01-05 11:07:42

【 原文】

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
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〔注释〕 ①谷:溪、小河流。百谷:百川河流。王:蒋锡昌说:“《说文》:‘王,天下所归往也’,是‘王’即归往之义。” ②善:善于、能够。 ③上民:指把自己摆在人民之上,即统治人民。 ④先民:指站在人民的前面,即领导人民。 ⑤重:负累、压迫、负担。高亨说:“民戴其君,若有重负以为大累,即此文所谓重。故重犹累也。而民不重,言民不以为累也。”(《老子正诂》) ⑥害:妨害、受害。 ⑦厌:厌恶、不喜欢。

〔赏析〕 本章老子以江海善下能为百谷王为喻,说明圣人也唯有居后处下,才能更好地居前处上,唯有不争才莫能与之争。其中含有人生哲理、辩证观点。

具体来说,通常人只知圣王尊,不知何以尊。在这里,老子解决了这一问题。他以“江海”喻“圣王”:以江海之广大喻圣王之大度,以江海之水常处下喻圣王宜居后处下,以此说明,正因为圣王居后处下、谦虚大度,所以天下也会像百川归海那样归附于他、尊重于他。

当然,圣王被尊的原因还不止这些,《老子》本章还讲到圣王的“不争”;其他章节还讲到“不伐”、“不矜”……

但是,社会中的辩证法特点就是这样:一个人唯有“不争”,则天下莫能与之争;一个人唯有“不伐”,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功;一个人唯有“不矜”,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能;一个人居后处下者,则反而容易被推前置上……

然而正由于有这种情况存在,所以奸诈者以居后处下伪饰自我,以达到居前处上的目的;于是老子所讲的一套也就被人冠以“权术”。在这里,是不是“权术”与老子无关,而与居后处下者的“诚”、“伪”有关;若“以言下之”,但所作所为乃是己之居上,“以身后之”,但所作所为乃是己之居先,这就是“伪”。老子的这套也被用邪用歪成“权术”。反之如诚意“以言下之”、“以身后之”,无伪饰成分,即使居上,下层百姓也不感到负累与受害,也必定会被人拥戴。而伪饰者尽管达到目的,居前处上,但最终将会被人识穿,难逃身败名裂之厄运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一字伯阳,或曰谥伯阳,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)人,春秋末期人,生卒年不详,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。中国古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。

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,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,与庄子并称老庄。在道教中,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,称“太上老君”。在唐朝,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。

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,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。在政治上,老子主张无为而治、不言之教。在权术上,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。在修身方面,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,讲究虚心实腹、不与人争的修持。老子传世作品《道德经》(又称《老子》),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。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