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翻译、注释

编辑:文言文之家 时间:2020.05.14 09:15:31

文言文

触龙说赵太后

赵太后1新用事2,秦急3攻之。赵氏求救于齐4。齐曰:“必5以长安君6为质7,兵乃出。”太后不肯,大臣强8谏9。太后明10谓左右11:“有复言12令13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14!”

左师15触龙言16愿见17太后。太后盛气18而揖19之。入20而徐趋21,至而自谢22,曰:“老臣病足23,曾24不能疾25走,不得26见27久矣,窃28自恕29,而恐太后玉体30之有所郄31也,故愿望见32太后。”太后曰:“老妇恃33辇34而行。”曰:“日35食饮得无36衰37乎?”曰:“恃粥耳。”曰:“老臣今者38殊39不欲食,乃自强步40,日41三四里,少42益43耆44食,和45于身也。”太后曰:“老妇不能。”太后之色46少解47。

左师公48曰:老臣贱息49舒祺50,最少51,不肖52,而臣衰,窃爱怜53之,愿令54得55补黑衣56之数,以卫王宫。没57死以58闻59!”太后曰:“敬60诺61。年几何矣?”对曰:“十五岁矣。愿62及63未填沟壑64而托之。”太后曰:“丈夫65亦爱怜其少子乎?”对曰:“甚66于67妇人。”太后笑曰:“妇人异甚68!”对曰:“老臣窃以为69媪70之爱燕后71贤于72长安君。曰:“君73过74矣,不若长安君之甚75。”左师公曰:“父母之爱子76,则为77之计78深远79。媪之送燕后也,持80其踵81为之82泣,念悲83其远84也,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85思也,祭祀必86祝之87,祝曰:‘必勿使88反89。’岂非计久长90有子孙91相继为王也哉?”太后曰:“然。”

左师公曰:“今三世92以前,至于赵之为赵93,赵王之子孙侯94,其继95有在者96乎?”曰:“无有。”曰“微独97赵,诸侯有在者乎?”曰:“老妇不闻也。”曰:“此98其近者祸及身99,岂人主100之子孙则101必不善哉?位102尊103而104无功,奉105厚而无劳106,而挟重器多也。今媪尊107长安君之位,而封108之以膏腴109之地,而不及今110令111有功于国,一旦山陵崩112,长安君何以113自托114于赵?老臣以115媪为116长安君计短117也。故以为其爱不若118燕后。太后曰:“诺119。恣120君之所使之121。”

于是为长安君约车122百乘123,质与齐,齐兵乃出。

子义124闻之曰:“人主之子也、骨肉之亲也,犹不能恃无功之尊125,无劳之奉,已守金玉之重也,而况人臣乎。”

词语注释
1.太后:帝王的母亲,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。
2.新用事:刚刚掌权。用事:指当权,掌管国事。
3.急:加紧。
4.求救于齐:向齐国求救。于:向,介词。
5.必:一定。以……为:把……作为。
6.长安君:赵威后的小儿子,封于赵国的长安,封号为长安君。
7.质:人质。古代两国交往,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,叫“质”或“质子”。
8.强(qiǎng):竭力,极力。
9.谏:古代臣对君、下对上的直言规劝。
10.明:明白地。
11.左右: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。
12.复言:再说。
13.令:让,使。
14.唾:吐唾沫,动词。唾其面:朝他脸上吐唾沫。
15.左师:春秋战国时,宋、赵等国官制有左师、右师,为掌实权的执政官。
16.言:说,是“言于左右”的省略,“左右”承前省。“言于左右”是“对太后的侍臣说”。
17.见:谒见,拜见。
18.盛气:怒气冲冲。
19.揖:应为“胥”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《触龙见赵太后章》和《史记·赵世家》均作“胥”。胥:通“须”,等待。
20.入:进入殿内。
21.徐趋:用快走的姿势,慢步向前走。徐:慢慢地。趋:小步快走。古礼规定,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,否则便是失礼。触龙因年老病足,不能快走,又要做出“趋”的姿势,只好“徐趋”。
22.自谢:主动请罪。谢:道歉。
23.病足:脚有毛病。病:有病,动词。
24.曾:竟,副词。
25.疾:快。
26.不得:不能。
27.见:指拜见太后。
28.窃:私下,私意,表谦敬的副词。
29.自恕:原谅自己。恕:宽恕,原谅。
30.玉体:贵体,敬词。古人重玉,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。后来,玉体一词,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。
31.郄(xì):同“隙”,空隙,引申为毛病。所郄:是具有名词性的“所”字结构,作“有”的宾语。有所郄:有什么毛病。
32.望见: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,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,只能在远处望望。
33.恃(shì):依靠,凭借。
34.辇(niǎn):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,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。
35.日:每日,时间名词作状语。
36.得无:副词性固定结构,与语气词“乎”相呼应,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,可译为为“该不会……吧”。
37.衰:减少。
38.今者:近来。者:助词,附于时间词后,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,并起提顿作用。
39.殊:很,特别,副词。
40.强(qiǎng)步:勉强散散步。步:散步,步行,动词。
41.日:每天(步行)。
42.少:稍微,略微,副词。
43.益:增加,动词。
44.耆(shì):同“嗜”,喜爱。耆食:喜爱吃的食物。
45.和:和谐,这里是舒适的意思。
46.色:脸色,指赵太后的怒色。
47.少解:稍微不和缓了些。
48.公:对人的尊称。
49.贱息:卑贱的儿子。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,与现在说的“犬子”“贱子”意同。息:儿子。
50.舒祺:触龙幼子的名字。
51.少(shào):年幼。
52.不肖(xiào):原意是不像先辈(那样贤明),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、不成器。肖:像,似。
53.怜:怜爱。文言里的“爱”和“怜”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。
54.令:让(他)。“令”后省略兼语“之”,指舒祺。
55.得:能够。
56.黑衣:指卫士,王宫卫士穿黑衣,所以用“黑农”借代卫士。以:来,连词。
57.没(mò):冒昧。没死:冒着死罪。
58.以:连词,来。
59.闻:使上级知道,使动用法。这里可译为“请求”。
60.敬:表示客气的副词。
61.诺:表示答应的意思。敬诺:意为“答应”,是应答之词。几何:多少。
62.愿:希望。
63.及:趁。
64.填沟壑(he):指死后无人埋葬,尸体丢在山沟里。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。壑:山沟。托之:把他托付给(您)。
65.丈夫: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。
66.甚:厉害,形容词。
67.于:比,介词。
68.异甚:特别厉害。
69.以为:认为。
70.媪(ǎo):刘老年妇女的尊称,同今之“老太太”。
71.燕后:赵太后的女儿,嫁给燕王为后。
72.贤于:胜过。
73.君:您,对人的尊称。
74.过:错。
75.之甚:那样厉害。
76.子:这里泛指子女。
77.为:替,介词。
78.计:打算,考虑。
79.深远:长远,作动词“计”的补语。
80.持:握持。
81.踵(zhǒng):脚后跟。燕后上了车,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,舍不得她离去。
82.为之:为她。泣:小声哭。
83.念悲:惦念并伤心。
84.远:远去,形容词用如动词。
85.非弗:不是不,都是副词。
86.必:一定,副词。
87.祝之:为她祈祷。祝:向神祈祷。
88.使:让(她)。
89.反:同“返”。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,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,才能返回本国。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:一定别让她回来。
90.计久长:打算得长远。
91.有子孙:(希望燕后)有子孙。
92.世:代,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。今三世: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。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,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,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。“三世以前”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(前349—前326)。
93.赵之为赵:赵氏家族建立赵国(的时候)。前“赵”指赵氏家族。后“赵”指赵国。之:助词,变主谓句为词组,作状语。为:成为,建立,动词。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)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,正式建立赵国。
94.侯者:被封为侯的人。侯:封侯,活用为动词。
95.继:活用为名词,继承人。
96.在者:在侯位的人。
97.微独:不仅,不但。微:不,否定副词。独:仅,副词。
98.此:这,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、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。
99.身:指“侯者”自身。远者及其子孙,“及”前竹略“祸”字。
100.人主:国君,诸侯。
101.则:就,连词。善:好。
102.位:地位。
103.尊:尊贵,高贵。
104.而:可是,转折连词。
105.奉:同“俸”,俸禄,相当现的工资待遇。
106.劳:功劳。
107.尊:使……尊贵,形容词使动用法。
108.封: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。
109.膏腴(yú):比喻土地肥沃。膏:汕脂。腴:腹下的肥肉。“以膏腴之地”是介词结构,在这里是补语。译成现代汉语时,要移到“封之”之前作状语,按“以膏腴之地封之”翻译。
110.及今:趁现在(您在世)。
111.令:是“令(之)"的省略,让(他)。
112.山陵崩: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,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,犹如山陵崩塌,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。这里指赵太后去世。
113.何以:疑问代词。以:介词。何以:凭什么,介词宾语前置。
114.自托:寄托自己。
115.以:认为,动词。
116.为:替,介词。
117.计短:考虑得太短浅。
118.不若:不如。
119.诺:应答之词,表示同意,可译“对”。
120.恣:任凭。
121.使之:支使他,派遣他。前“之”,助词,不译;后“之”,代词,代长安君。
122.约车:套车。约:捆缚,套。
123.乘(shèng):量词,古代一车上马叫“乘”。质于齐。质:作人质,名词活用为动词。
124.子义:赵国贤人。
125.犹:还。尊:用作名词。指尊高的地位。

白话译文

赵太后刚刚掌权,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。赵国向齐国求救。齐国说:“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,才出兵。”赵太后不同意。大臣们极力劝谏。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:“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,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!”

左帅触龙(对侍臣)说,希望拜见太后。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。(触龙)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,到(太后面前)谢罪,说:“老臣的脚有毛病,竟不能快跑,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。我私下原谅了自己,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,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。”说:“我(也是脚行毛病)要靠手推车行动。”(触龙)说:“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?”(太后)说:“就靠喝点粥罢了。"(触龙)说:“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,于是强迫自己散步,每天走三四里,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,对身体也舒适些了。”太后说:“我不能(像您那样散步)。"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。

左帅公说:“老臣的犬子舒祺,年龄最小,不成器,可是臣已衰老,私心又疼爱他,希望(您)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,来保卫王宫。我冒着死罪来求您!”太后说:“答应您!年龄多大了?”(触龙)回答:“十五岁了。虽然还小,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。”太后说:“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?”(触龙)回答:“比女人爱得厉害些。”太后笑着说:“女人爱得特别厉害。”(触龙)回答:“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。”(太后)说:“您错了,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。”左师公说:“父母爱子女,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。老太太送燕后(出嫁)时,(她上了车)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,惦念、伤心她的远嫁,这也够伤心的了。送走以后,不是不想念她了;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,祈祷说:‘一定别让她回来啊’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,(希望她)有子孙相继为王吗?”太后说:“是这样。”

左帅公说:“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,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,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,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?”(太后)说:“没有。”(触龙又)问:“不仅是赵国(没有),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,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?”(太后)说:“我没有听说过。”(触龙)说:“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,远的灾祸及其子孙。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?(根本的原因是他们)地位高贵却没有功,俸禄优厚却没有劳,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。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,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,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,却不趁现在(您健在时)让他有功于国,一旦您驾崩了,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?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,所以认为您(对长安君)的爱不如燕后。”太后说:“(您说得)对。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!”

于址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,到齐国去作人质。齐国才出兵。

子义听到这事说:“国君的孩子,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,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、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,更何况是人臣呢!”

创作背景

文章选自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。公元前265年,赵惠文王死,其子赵孝成王继位,年幼,由赵太后摄政。赵太后就是赵威后,赵惠文王的妻子,赵孝成王的母亲。当时,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,大举攻赵,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。赵国形势危急,向齐国求援。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,才肯出兵。赵威后溺爱长安君,执意不肯,致使国家危机日深。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,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,解除了赵国的危机。

作品赏析

《触龙说赵太后》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:赵君新亡,秦兵犯赵赵求齐助,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,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,并声称“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!”。

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,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。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,就必须让她明白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的道理。然而,若从正面去讲道理,则将不但无济于事,反而会自取其辱。因此,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,巧说妙谏。

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,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,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,使本来“盛气而揖之”、戒备心极强的“太后之色少解”。这样,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,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。接着,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,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,从而引出她的心事。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。在她看来,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“知己”了。她不仅“笑曰”了,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,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。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。

触龙抓住契机,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。这一招果然奏效,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“君过矣,不若长安君之甚。”触龙千回百折,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。此时,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。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“媳之送燕后,持其踵为之泣,念悲其远也,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‘必勿使反。”,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“计久长”的明智之举,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“计短”。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贵太后不该溺爱幼子,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,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,才算爱得深远,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,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。一声爽朗的“然”,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的道理。至此,触龙的谏说已初见成效。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,其原因就在于“位尊”、“奉厚”、“挟重器多”,却“无功”、“无劳”。并以此作类比,一针见血地指出“今姐尊长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青腆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,一且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”,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,揭穿了太后。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,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,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,情离于理,理表与情,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,心悦诚服,慷慨应“诺”。

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“令长安君为质”,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“态君之所使之”,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,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,相映成趣。双方心照不宣,达成默契,丝毫不显馗尬。文末用“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,齐兵乃出”作结,使首尾圆合,结构谨严,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,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。

艺术特点

1.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。

历史上的赵威后,据《战国策·齐四·齐使使者问赵威后》,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,固执任性的老太太;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。她曾说过:“苟无岁,何以有民?苟无民,何以有君?”这种重民轻君的话,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。正因她有政治才能,才得以“新用事”。但她作为母亲,也和常人一样,溺爱小儿子。不过,在触龙的劝谏下,凭着她的政治经验,很快地认识到,只有把“爱子”与“爱国”统一起来,才是真正的爱子。于是她完个接受了触龙的意见。文章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。文章一开始就写她:“明谓左右,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。”摆出一副强横的面孔。但随着触龙劝谏的深人,她的情绪慢慢改变了。在表情上,由“盛气”而“色少解”,而“笑”;在语言上,先是冷冰冰的(如“恃辇而行”),再是说客气话(如“敬诺”),再是说心里话(如“妇人异甚”),再是被动应答(如“然”“无有”),最后说出“诺,恣君之所使之”,完全接受劝谏。赵太后的情绪是随着触龙的劝谏一步步地改变的。

触龙的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。他与一般大臣只强调国家利益,不关心长安君利益,一味强谏不同;他既关心国家利益,又关心长安君利利益,并把两者统一起来。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赵太后和长安君着想。赵太后不只是被他所说的道理折服,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。他善于做思想工作:先从寒喧请安入手,消除紧张气氛;再提出共同关心的“爱子”问题;再提出“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”的原则;再用历史事实说明爱长安君就应该“及今令有功于国”,把“爱子”与“爱国”统一起来。层层开导,步步深入,有理有情,终于说服了赵太后。

这两个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,主要是由于作者能通过语言和行动,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,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

2.结构严谨,前后照应。

清人林西仲在《古文析义》中,评论文章的结构,有一段很好的解释:“余细绎前后问答,譬善弈者,初观其闲闲置子,似觉无用;待成局之后较之,方知自首至尾,悉无虚着。其日‘老臣病足,不能疾走’,又曰‘老臣今者殊不欲食’,皆述己之老态,以起下文‘填沟壑’之语。其曰‘太后玉体有郄’,又曰‘日食饮得无衰’,皆指太后之老态,以起下义‘由陵崩’之语,本未暇一言叙及寒暄也。其称舒祺之不肖也,见其纨娇痴,少不更也,故下文有‘位尊无功,奉厚无劳’之说焉。其请补黑农以卫王宫也,见其目前割爱,使离左右,欲令其有有以自托,为之计长久也,故下文有长安君自托于赵之说焉。其曰‘愿及未填沟壑’也,见已之既衰,不能别有所待,今日黑衣之请,实千载一时至计也,故下文方有‘及今令有功’之说焉。”

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

本文通过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,阐明了本文的主题思想:肯定了“不能无功受禄”的正确性,强调了不仅要国君王侯作为经验总结,也要求人臣效法。从艺术技巧来说,本文在描写人物上是成功的,主要通过揭示矛盾来展示人物性格。文章一开始,就揭示了三种矛盾,初步刻画了太后的目光短浅,不识大局,专横独断的性格,而触龙进谏的经过,正是解决矛盾的过程。他利用太后自以为是的弱点,顺着太后的心理,已叙家常的方式张开思想交锋,从侧面到反面,层层比较,步步深入的说下去,处处的体贴太后,而处处的不离进谏的主题,让她一步步地接受自己的观点。触龙的忠心、机智、沉着、善于谋划的老臣形象变展现在读者面前。

作者简介

《触龙说赵太后》出自《战国策》,作者不详。《战国策》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。初有《国策》《国事》《事语》《短长》《长书》《修书》等名称,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,编次混乱,名称繁多。后经西汉末年学士刘向编校,除去重复的地方,将其编订为33篇,定名为《战国策》。全书分为西周、东周、秦、齐、楚、赵、魏、韩、燕、宋、卫、中山十二国策。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(前452)至秦始皇三十一年(前216)236年间各国政治、军事、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,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,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,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。同时,《战国策》语言精练,文笔委婉生动,人物形象鲜明,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,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。《战国策》不是“一家之言”的撰述,思想上并不一致,但主要贯穿了纵横家的思想。全书以记载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的活动为主。书中所记述的策士言行,有不少具有进步性。有的为人排难解纷,消除战祸;有的敢言直谏,忧国忧民;也有的反抗强暴,蔑视权贵。如鲁仲连义不帝秦,淳于髡劝齐王勿伐魏,邹忌讽齐王纳谏,触龙说赵太后,以及唐雎的“布衣之怒”,荆轲的勇刺秦王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。但在这些策士中也有好些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利已主义者,他们朝秦暮楚,毫无政治原则。有的失败时狼狈不堪,一旦得志就趾高气扬;有的为个人目的,纵横捭阖,挑拨离间,玩弄权术,造成兵革不断,给人民带来苦难,书在不适当地夸大了他们在政治中的作用,这是作者局限性所在。

“触龙说赵太后”相关文章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