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王建入朝于奏

时间:2020-02-01 00:52:51 编辑:文言文之家

  战国策·齐六·齐王建入朝于奏

  《齐王建入朝于奏》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,出自西汉代刘向编著的《战国策》。以下是文言文之家(www.wywzj.cn)整理的《齐王建入朝于奏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,欢迎阅读。

文言文

  齐王建入朝于秦,雍门司马前曰:“所为立王者,为社稷耶?为王立王耶?”王曰:“为社稷。”司马曰:“为社稷立王,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?”齐王还车而反。

  即墨大夫与雍门司马谏而听之,则以为可可为谋,即入见齐王曰:“齐地方数千里,带甲数百万。夫三晋大夫,皆不便秦,而在阿、鄄之间者百数,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,使收三晋之故地,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;鄢、郢大夫,不欲为秦,而在城南下者百数,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,使收楚故地,即武关可以入矣。如此,则齐威可立,秦国可亡。夫舍南面之称制,乃西面而事秦,为大王不取也。”齐王不听。

  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,约与五百里之地。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,遂入秦。处之共松柏之间,饿而死。先是齐为之歌曰:“松邪!柏邪!住建共者,容耶!”

翻译

  齐王建去秦国朝见秦王,齐都临淄西门的司马官横戟挡在他的马前,说:“请问,我们是为国家立王呢?还是为大王您而立王呢?”齐王说:“为国家。”司马说:“既然为国家立王,那末,您为何要抛弃国家而去秦国呢?”齐王便调转头回宫去了。

  即墨大夫因为临淄西门的司马官劝谏齐王,齐王听从他的劝谏,以为可以与齐王共谋,于是进宫拜见齐王,说:“齐国土地方圆有数千里,大军数十万。赵、魏、韩三国的大夫们都不愿为秦国谋利,而在东阿、鄄城两地之间聚集了百数十人。大王如果与赵、魏、韩三国联合,就有10万之众,能收复三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,还可以攻进秦国东边的临晋关;楚国大夫也不愿意为秦国谋利,在我国南部的城南之下聚集了百数十人,大王如果和楚国联合,又有十万大军去收复楚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,还可以攻进秦国南边的武关。这样,齐国强大的威势就可以建立,还可以灭掉秦国。您舍弃称王于南方的机会,却甘愿向西方听命于秦,我认为大王这样做实在不足称道。”齐王没有听从。

  秦王派宾客陈驰诱使齐王入秦,相约给他以500里土地进行欺骗。齐王不采纳即墨大夫的意见,却听从陈驰的诱骗,于是到了秦国,秦王把他安置在边远的共邑,居处在荒僻的松柏之间,终于活活的饿死了。在这以前,齐国人作了一首歌谣:“松树啊!柏树啊!让齐王死在共邑的,就是那些善于变诈的宾客啊!”

作者简介

  刘向(约前77—前6)又名刘更生,字子政。西汉经学家、目录学家、文学家。沛县(今属江苏)人。楚元王刘交四世孙。汉宣帝时,为谏大夫。汉元帝时,任宗正。以反对宦官弘恭、石显下狱,旋得释。后又以反对恭、显下狱,免为庶人。汉成帝即位后,得进用,任光禄大夫,改名为“向”,官至中垒校慰。曾奉命领校秘书,所撰《别录》,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。治《春秋彀梁传》。著《九叹》等辞赋三十三篇,大多亡佚。今存《新序》、《说苑》、《列女传》等书,《五经通义》有清人马国翰辑本。原有集,已佚,明人辑为《刘中垒集》。生平事迹见《汉书》卷三十六。

【相关阅读】

  • 战国策·魏一·陈轸为秦使于齐文言文翻译

    战国策魏一陈轸为秦使于齐 《陈轸为秦使于齐》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,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《战国策》。以下是 文言文之家 整理的《陈轸为秦使于齐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,欢迎阅读。...

  • 战国策·中山·犀首立五王文言文翻译

    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 《犀首立五王》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,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《战国策》。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《犀首立五王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,欢迎阅读。 文言文 犀首立...

  • 战国策·东周·东周与西周争文言文翻译

    《东周与西周争》是一篇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散文,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《战国策》。 原文 东周与西周争,西周欲和于楚、韩。齐明谓东周君曰:臣恐西周之与楚、韩宝,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...

  • 战国策·医扁鹊见秦武王文言文翻译|启示

    《医扁鹊见秦武王》是一篇文言文,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《战国策》。扁鹊去见秦武王,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,因此演绎了一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故事。 文言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,...

  • 战国策·燕三·齐韩魏共攻燕文言文翻译

    战国策燕三齐韩魏共攻燕 《齐韩魏共攻燕》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,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《战国策》。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《齐韩魏共攻燕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,欢迎阅读。 文言文...

  • 战国策·东周·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文言文翻译

    《苏厉为周最谓苏秦》是一篇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散文,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《战国策》。 文言文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:君不如令王听最,以地合于魏,赵故必怒,合于齐,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更...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