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意思翻译、赏析

时间:2020.09.27 12:30:26 编辑:文言文之家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
出自唐代王勃的《蜀中九日 / 九日登高》
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
参考翻译

翻译及注释

翻译
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,身处他乡,设席送朋友离开,举杯之际,分外愁。
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,我想北归不得,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。

注释
九月九日:指重阳节。
望乡台: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,往往登高或登土台,眺望家乡,这种台称为望乡台。
他席:别人的酒席。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。
他乡:异乡。
南中:南方,这里指四川一带。
那:为何。
北地:北方。

参考赏析

赏析

  诗歌开头就承题,“九月九日望乡台”,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,地点是玄武山,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,以此来表达乡愁,思乡之情倍增。“他席他乡送客杯”,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,倍感凄凉。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,正逢重阳佳节,又是客中送客,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,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:“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?”

 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,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,怪罪鸿雁,我想北归不得,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,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。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,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,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。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,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:“读之,初似常语,久而自知其妙。”的确,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,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、匠心独具之处。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,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,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。

 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,第一句用“望乡台”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;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;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,感情强烈;第四句却委婉别致,借景抒情,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,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。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,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,如“他席他乡”,“那从北地来”,显得浅近亲切,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。

 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,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。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,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,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;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,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,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。

创作背景

 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,经常离家为宦漫游,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,如这首《蜀中九日》及其名作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。咸亨元年(670年)重阳节,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。时逢重阳佳节,又是客中送客,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,于是作了这首诗。

作者介绍

王勃

王勃(649或650~676或675年),唐代诗人。汉族,字子安。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王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齐名,世称“初唐四杰”,其中王勃是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...

【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】

  • 金谷园中柳,春来似舞腰。意思翻译、赏析

    金谷园中柳,春来似舞腰。 出自唐代李益的《上洛桥》 金谷园中柳,春来似舞腰。 那堪好风景,独上洛阳桥。 参考赏析 赏析 “洛桥”,一作“上洛桥”,即天津桥,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(...

  • 秋风万里动,日暮黄云高。意思翻译、赏析

    秋风万里动,日暮黄云高。 出自唐代岑参的《巩北秋兴寄崔明允》 白露披梧桐,玄蝉昼夜号。 秋风万里动,日暮黄云高。 君子佐休明,小人事蓬蒿。所适在鱼鸟,焉能徇锥刀。 孤舟向广武,...

  • 隔户杨柳弱袅袅,恰似十五女儿腰。意思翻译、赏析

    隔户杨柳弱袅袅,恰似十五女儿腰。 出自唐代杜甫的《绝句漫兴九首·其一》 隔户杨柳弱袅袅,恰似十五女儿腰。 谓谁朝来不作意,狂风挽断最长条。 参考翻译 翻译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,...

  • 带雨牡丹无气力,黄鹂愁雨湿。意思翻译、赏析

    带雨牡丹无气力,黄鹂愁雨湿。 出自宋代汪莘的《谒金门·帘漏滴》 帘漏滴,却是春归消息。 带雨牡丹无气力,黄鹂愁雨湿。 争着洛阳春色,忘却连天草碧。南浦绿波双桨急,沙头人伫立。...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