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沁园春·带湖新居将成》阅读理解答案

时间:2021-07-20 15:09:11 编辑:罗羿秋

《沁园春·带湖新居将成》阅读理解题

《沁园春·带湖新居将成》

辛弃疾①

三径初成,鹤怨猿惊,稼轩未来。甚云山自许②,平生意气;衣冠人笑,抵死尘埃③。意倦须还,身闲贵早,岂为莼羹鲈脍哉?秋江上,看惊弦雁避,骇浪船回。

东冈更葺茅斋。好都把轩窗临水开。要小舟行钓,先应种柳;疏篱护竹,莫碍观梅。 秋菊堪餐,春兰可佩,留待先生手自栽。沉吟久,怕君恩未许,此意徘徊。

【注】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(1181 年),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,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,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,修建了新居,取名为“稼轩”,并自号为“稼轩居士”。②甚:为什么。云山:田园。③衣冠人:上层或高贵的人物。抵死:终究,毕竟。

1、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,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。

B.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、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、风波迭起的环境。

C.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,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。

D.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,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,妙趣横生。

2、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?请合全词简要说明。

《沁园春·带湖新居将成》阅读理解答案

1、B。【解析】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。题干要求选出“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”,这属于综合考查题,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。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,注意把握诗词的手法,然后要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。选项 B,这里使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不是比喻。根据理解“惊弦、骇浪”象征的是黑暗的时局。故答案选 B。

2、①表现退隐之志:借猿鹤的话曲折表现对归隐的向往。

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:“秋江上”三句,点出词人归隐原因,表达对官场的厌恶。

③表达了对崇高品质的追求:设想隐居后亲手种植竹、梅、菊、兰,表达词人对坚贞高洁品 质的向往。

④书写了爱国之志:“怕君恩未许”一句,委婉流露出词人不忘复国、积极从政之心。

【详解】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情感的赏析的能力。题干问的是: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?请合全词简要说明。诗词的情感主旨,往往体现在作者的身世命运、言语言辞之间,所以考生要注意结合诗词原句进行把握。例如本词中“要小舟行钓,先应种柳”小舟垂钓种柳闲情,这足以体现出作者归隐的心态。“沉吟久,怕君恩未许,此意徘徊”沉吟了这么久,怕君王不许自己的心愿,所以内心还在徘徊矛盾,这足以体现出辛弃疾想要报国但是却找不 到报国的机会,内心的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。

【点睛】对于诗歌情感题,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,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,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。一般答题的时候,尽量两者都涉及。对于情感的把握,可以从题材入手,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;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,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;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,做到知人论世;可以从题目入手,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,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;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,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;可以从用典入手,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,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、态度和情感。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,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,有无暗示。比如本词中,上片以闻杜鹃起兴。杜鹃常在夜间啼鸣,啼声凄厉,能触发旅客思乡 之情。

以上内容“《沁园春·带湖新居将成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”由文言文之家(www.wywzj.cn)整理,供大家参考。

【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】

  • 《贺新郎·题高克恭夜山图》阅读理解答案

    《贺新郎题高克恭夜山图》阅读理解题 《贺新郎题高克恭夜山图》 李震 楼据湖山背。倚高寒、尘飞不到,越山相对。老月腾辉群动息,独坐清分沆瀣。更满听、潮声 澎湃。醉里诗威神鬼泣,...

  • 《春日山中对雪有作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

    (二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~15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,霏霏漠漠散还凝。 岭梅谢后重妆蕊,岩水铺来却结冰。 牢系鹿儿防猎客...

  • 《点绛唇·素香丁香》阅读答案

  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,完成14—15题。 点绛唇   素香丁香 [宋]王十朋 落木萧萧,琉璃叶下琼葩吐。素香柔树,雅称幽人趣。 无意争先,梅蕊休相妒。含春雨。结愁千绪,似忆江南主。 14 .词中刻画...

  • 《赠刘司户蕡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

 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14—15题。 赠刘司户 蕡 ①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 ② ,重碇危樯白日昏。 已断燕鸿初起势,更惊骚客后归魂。 汉廷急诏谁先入,楚路高歌自欲翻 ③ 。 万里相逢欢复...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