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

发布时间:2019-09-12 18:39:40 编辑:文言文之家

  《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》是苏轼的一篇文章。

  【文言文】

  顷岁,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,尝乘间以文字问之。云:“无他术,唯勤读书而多为之,自工。世人患作文字少,又懒读书,每一篇出,即求过人,如此少有至者。疵(cī)病不必待人指擿(tī),多作自能之。”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,故尤有味。苕溪渔隐曰: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,寒暑未尝易也。圣俞诗名满世,盖身试此说之效耳。

  【翻译】

  昔年,孙莘老认识欧阳修,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。欧阳修说:“没有别的方法,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,自然会有长进;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,还懒于读书,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,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,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。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,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。”这是欧阳先生拿他尝试的经验告诉他人,所以特别耐人寻味。

  【注释】

  (1)顷岁:近年间

  (2)孙莘老:宋孙觉,字莘老,高邮人。

  (3)欧阳文忠公:宋代文学家欧阳修,字永叔,号醉翁,又号六一居士,“文忠”是他的谥(shì)号。

  (4)乘间:乘机,趁着空儿。

  (5)他:其他,别的

  (6)唯:只有

  (7) 勤:努力,尽力

  (8)而:并且

  (9)为:写,练习(写作)

  (10)自工:自然精妙; 工:精妙,好。

  (11).患:忧虑,担忧。

  (12).即:就

  (13).至:达到。

  (14).疵病:指文章毛病

  (15).指摘:挑出毛病、错误,加以批评

  (16)尤:尤其,更加

  (17)术:方法

  (18)以:用,凭借

  【启示】

  勤读书,多作文,才能提高所写文章的质量,此外别无蹊径。大文学家苏东坡,才华绝世,饮誉古今,犹能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,并引为良训,足见他治学的严谨、刻苦。由此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益: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、练笔的多少,有着密切联系。

  【阅读答案】

  一.词语解释

 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(尝):曾经

  即求过人(即):就

  故尤有味(故):所以

  无它术(它):其它

  二.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( B )

  A.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以(拿,用)

  B.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而(并且)

  C.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,故尤有味。 其(指欧阳文忠公)

  D.故尤有味。 尤(更加,特别)

  三.翻译以下句子

  1、疵病不必待人指擿,多作自能见之。

  翻译: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,只要写多了,自己就能发现的

  2、无他术,惟勤读书而多为之,自工。

  翻译:没有其他办法,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,自然就会写好。

  3、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,故尤有味

  翻译: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,所以格外有意味。

  四.用“/”给下面的文字断句。(只画一处)

 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

  答案:疵病不必待人指擿/多作自能见之

  五.说说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道是什么?

  答: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: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,自然就会写好。

  六.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,至今仍有价值,请简要概括。

  答案: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

【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】

  • 刺世疾邪赋原文及翻译赏析

    《刺世疾邪赋》是汉代文学家赵壹的代表赋作。 原文 伊五帝之不同礼⑴,三王亦又不同乐。数极自然变化,非是故相反驳。德政不能救世溷乱⑵,赏罚岂足惩时清浊?春秋时祸败之始,战国逾...

  • 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鲁人徙越文言文道理

    【文言文】 鲁人身善织屦,妻善织缟(gǎo),而欲徙(xǐ)于越。或谓之曰:子必穷矣。鲁人曰:何也?曰:屦为履之也,而越人跣(xiǎn)行;缟为冠之也,而越人被(pī)发。以子之所长,游于(与)不用...

  • 兄弟争雁文言文翻译注释 兄弟争雁的道理启示

    《兄弟争雁》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,出自《应谐录》,作者是刘元卿。兄弟争雁文言文昔人有睹雁翔者,将援弓射之,曰:“获则烹。”其弟争曰:“舒雁烹宜,翔雁燔宜。”二人争之不已,讼于社伯。社伯请剖雁,烹、燔半...

  • 王烈以德威人文言文翻译 王烈以德威人注释

    文言文 王烈字彦方,太原人也。少师事陈寔,以义行称。乡里有盗牛者,主得之。盗请罪曰:刑戮是甘,乞不使王彦方知也。烈闻而使人谢之,遗布一端 。或问其故,烈曰:盗惧吾闻其过,是...

  • 东坡还宅文言文翻译|注释|赏析

    文言文 建中靖国元年,东坡自儋北归①,卜居阳羡。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⑧游。独士人邵民瞻,从学于坡。坡亦喜其人,时时相与杖策,过长桥,访山水为乐。 邵为坡买一宅,为缗②五...

Copyright @ 文言文之家   闽ICP备2020022791号